個人的年輪轉換始點是生日。
每年的生日是一年的起始或稱起運日。所以在占星圈裡面說的不是生日快樂而是「太陽回歸日」。
是的每年的生日就是太陽「回家」,回到出生那一天的的星座度數。
最近有位比較親近的朋友說,這麼多年學習傳統占星以及自己的五術預測相關的學習,在接觸心理學後感觸很深。
她覺得 「預測只能解決當下,若是心理沒有改變,問題還是會繼續。」
我身邊的朋友都與我認識很久。這樣的說法在好多年前我就告訴他們。
我們總希望透過命盤、算命、算卦來趨吉避凶,以為這樣可「跳過」人生的障礙、挫折。或是至少可離凶遠一點,讓人生只有好事。
但是,命盤是吉凶並存,凶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而消失,算命只是用「人為」操作的方式「延後」,它會在生命中某個時期無預警的出現。
沒有人希望「凶」存在自己的生活中,如果凶像是一顆小石頭,避凶就是在累積這樣的石頭直到有一天石頭變成一座大山擋住個人的出路無法繼續繞路必須正視。
就像我們對身體痛的反應常常無視,利用藥物壓制,直到一天變成劇痛,發現病灶變得具有強大的破壞性無法控制。
如果從一顆小石頭就開始面對學習處理,之後我們無論面對任何兇相都能「逢凶化吉」。逢凶化吉,對大部分的命盤來說,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學習」來的。
這一位朋友,我一直知道她的恐懼、焦慮始因是什麼,在很多年前跟她討論過,當時的她無法看見,她無法意識自己一直存在如空氣般的焦慮及渴望。其實無論她擁有多少,仍舊會焦慮。因為我們渴望自己做更多想滿足周圍人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價值名聲。
會想滿足眾人的渴望心態,貌似接近「救苦救難的菩薩」境界。
但是,要成為「神」之前,需要先做好「人」。
在人的世界,我們真正能滿足的只有自己。
也只有先滿足自己之後才能影響周圍的「小眾」。
我們常常跳過「人界」直接挑戰「佛界」。
不是只要坐在樹下,花一樣的時間就能成佛。
人跟佛內在的「智慧儲存量」是有天地般的差別。
人需要時間累積去證明,需要經驗去看到自己追逐虛妄的過程直到自己哪一天的頓悟、覺醒。
而人最困難的是脫離自己的習性以及慣性思考模式、不想、不願意改變。
一種狀況是,什麼也不做,將自己的選擇權交付他人的手中,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自己無承擔的義務與能力。
另一種是「滿足他人期待」的慾望。似乎滿足他人的期待能讓自我感到偉大看到自我價值。
滿足他人的期待有時候是「控制」的另一種的面貌。
實際上,大部分的「好命盤」模式,是強調如何「自主的」滿足自己,或是讓別人達到滿足自己期待的要求。相當清楚自己需求的方向。
這樣好命盤的存在是告訴認為自己「壞命盤」的人應該先往內看。
你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嗎?
或是知道自己匱乏的緣由嗎?
你看到自己最適合的生活、生存方式嗎?
如果你不能先關注自己,別人要如何,又為什麼要關注你?
如果連自己的需求都不知道,別人該如何滿足你?
最後可能變成一個 海邊選貝殼的小孩,以為下一個貝殼會更好、更漂亮,最後兩手空空失落的坐在沙灘邊,後悔著自己曾經的錯過。
而人生是,「愈了解自己的人愈知道在對的機會、對的人、事、物做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未必是別人心中的最好決定。」
朋友的感受,的確是「預測只能解決當下,若是心理沒有改變,問題還是會繼續。」這也是她的經驗之談,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她面對的個案經驗累積感想。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占星師、算命師最後還是會尋求宗教的領域從心靈出發,找出自己的宿緣、宿題。
因為我跟「預測學」相處太久了,重要的不是這個術,重要的是操作這個術的智慧。很多人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詮釋別人的人生。
尤其現在強調快速學成,既使擁有了術,卻缺乏了人生堆疊的經驗。或是以狹隘的人生視角詮釋生命的選擇。
而對自己生命無所適從的人可能聽錯話、理解錯誤、做錯決定。這也是個人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一直在現代人文心理占星裏繼續的深耕學習,一門深入。我深知它對個人帶來的影響,與其說術,更像是一種人生哲學觀。
我不會說這是容易上手的學問,它是相當需要豐富的人生經驗、養分才能進入的世界。這是為什麼在國外學習人文占星者幾乎都是中年以上。只有人生到達一個「瓶頸」才能真正理解星盤符號的真正訊息與意義。
我過去的學習方式,與其學習術更重視老師的人生經驗與世事智慧的分享。從他們的視角去認識占星世界的詮釋。
生命之路
只有從「根本的自我察覺」,我們才能看清楚生命的風景與方向,而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才能讓自己活得快樂不浪費生命。
土星這週是最後一堂,從過去參與到現在的學員我相信在心理占星學的領域是收穫滿載,對自己的星盤有不一樣的見解與理解。
我的回饋來自於參與我讀書會的學員的反應。
希望在新的一年
我們有新的能量、新的感受、來迎接新的挑戰,累積智慧。
你看過西部牛仔馴牛的方式嗎?
坐穩了繫好安全帶,準備迎接動盪的時代。